心情随笔
儿童产品论
00 分钟
2024-10-15
2024-11-28
按钮
type
status
date
summary
category
icon
password
AI 摘要
日期
😀
这里写文章的前言: 今天又被subpapa给骂了,我承认他说的都对,但是没用。毫无价值,毫无帮助。

📝 主旨内容

电话半个小时,20个妈,中心内容无非就是①早起②长时间学习
这很正确,也没有任何认知负荷,是个人都能提出来。比如建议没朋友的李华找朋友。给交换生写感谢信的时候好好感谢,好好写。邀请外教的时候要发出邀请。。。
这些对但是没用的废话人人都会说,而往往说这些话的人有两类,一类是毫无良心的赚家,一类是“无所不知”的家长,很显然我那sub就是后者。
如果说早起是因为一天之计在于晨,那我想问为什么不能晚睡呢?sub说:人是日行动物。确实正确,但是那是在没有电灯之前,现在哪个牛马不熬夜?
就算早起没毛病,就是早睡就能做到,我也认可早起建议。但是长时间学习则是凸显了sub的认知短板,学习的强度和时长在同一个人身上是成反比的,而长时间高强度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。在一个旁观者角度,’高强度‘这个层面是不易被观察到的,而长时间则是最容易被观察到的,结合上讲内容,用时间的长短来判断一个人是否努力是最“间”的表现。但是话说回来他们本就是“间人”,为何不去关注“间物”呢?
这时,我们就可以引出今天的主题“儿童产品论”。这里的儿童指的是高考及高考之前的,有合法监护人的,人。因为高考就是给这些产品评判价值的审判之日。但为什么是“产品”呢?这就要理性评判这所谓的养与孝。
 
在你还是不是精子的时候,你的父母根据他们的判断觉得应该生下一个孩子,美其名曰是延续后代。但,是人都知道远远不限于此。
  • 社会期望和压力
在很多文化中,结婚生子被视为人生的"正常"轨迹。社会压力和家庭期望也会促使一些人选择生育。
  • 养老保障
特别是在传统社会中,生育子女被视为养老的一种保障。这种观念在一些发展中国家仍然存在。
  • 情感需求
许多父母选择生育是出于对亲情和家庭生活的渴望。抚养孩子可以带来情感上的满足感和成就感,让生活更加充实。
  • 经济考量
从经济学角度来看,生育和养育行为可以被视为一种长期投资。
  • 生物学动机
从生物学角度来看,繁衍后代是所有生物的本能。人类作为高等动物,同样有着传宗接代的本能冲动。这种遗传基因的冲动是最原始的动力之一。
如今结婚少,生孩子的更少,但是这些孩子的出生我感觉大概率是因为以上原因,而出现在这个世界上的。影响力的大小从高到低,最最重要的莫过于社会家庭舆论的压力。至于生理学动机这一条,在19世纪就已经解决了,所以古代影响力最高的一条,在如今已经早就不起眼了。
 
在你还是精子的时候,你开启了‘百亿大战’,而你的父母根本不在乎这其中谁会胜利,当然在自然情况下也无法决定,只要有一个受精卵那就算成功。但是反观这场战争,你能否取胜全靠两个字“运气”,有人说是’机遇‘,当然都一样。你就是运气最高的精子,不一定是跑得最快的,因为会被抗体杀死;但也不会是跑的慢的,因为根本没机会接触卵细胞。你携带的基因是否健康还看不出来,但至少不是‘缺胳膊少腿’。你是百亿当中的幸运儿。
 
当你成功出生的时候,项目也就开始正式上线。企业中叫做‘孵化’,而在这里叫做‘养育’,知道高考下成绩后你的初步价值才会体现。在这期间,你会先认识你的家族成员,遇到数不胜数的老师,来帮助你成长,提高价值。不过等到你上初中后就会发现,他们并不是权威,而且会慢慢的限制你的上限。你开始出现抗争,他们说你是‘叛逆期’,要更加严格管理。你开始反思他们的教育方式,这种苦难式教育让你对未来没有希望,你开始诉说需求,但是被一口回绝,你在家庭中毫无地位可言,因为你是产品
 
当你步入高中的时候,初中的你因为学校和家长管的严,从而取得很好的成绩,到了高中你想简单的持续下去,但是很抱歉,一切都变了。正是对应了鲁迅先生的那句:“从来如此,便对吗?”你开始不断探索,在思想上突飞猛进,回头看时,你已经走了很远很远了。但是打压式教育在你身边没有改变,你的sub希望你成长,但不承认你在心智上超过了他,因为生来为人的面子和可笑的尊严。“你别学了,下来干活,我不养你了,你自己爱干啥干啥”“吃我的用我的,就得听我的,按我的来”是他最新的打压语,如果前一句是为了逼我学习,那后一句则是毫不遮掩的独断专行,一个从不了解学习的人对学习这件事上指手画脚,属实可笑,但对你来说又是多么可悲。如果之前你说将孩子完全视为"投资品"可能引发道德争议,但是这种言语刺激了你把家长和老板进行类比,好像除了这可怜的伦理,毫无差别。
  1. 初始投资
  • 父母:时间、精力、金钱(医疗费用、日常开支等)
  • 企业:研发成本、生产设备、市场调研
  1. 长期投入
  • 父母:教育费用、生活开支、情感投入
  • 企业:持续的产品改进、市场营销、客户服务
  1. 潜在回报
  • 父母:情感满足、养老保障、社会地位
  • 企业:利润、市场份额、品牌价值
  1. 风险因素
  • 父母:孩子可能不如预期(健康问题、教育成果等)
  • 企业:产品可能失败(市场接受度低、竞争激烈等)
  1. 不确定性
  • 父母:孩子的未来发展难以预测
  • 企业:市场变化和消费者偏好难以完全掌控
  1. 长期影响
  • 父母:对社会的贡献(人口结构、人力资源)
  • 企业:对经济和行业的影响
那么既然他们抛开了伦理底线,那你就好好来评判一下这所谓的大爱背后到底是无私还是有私。只需回答一个问题就好,能否花钱买来一个能为你提供情绪价值,深厚的情感满足和幸福感;生活的新目标和意义;创造美好回忆的契机,未来的情感和生活支持。很显然不能,谁家员工退休之后还给公司钱的???所以在这方面孩子更像是一个理财产品,但又不限于金钱。这个职位在市场上确实没有人能代替。
以上内容,只符合于小部分人,但是我又深知,这样的家庭大有人在。
 
面对这种情况,我们由应该如何去破解呢?
首先来说,要保持理智,虽然我在这一年内像zs的次数超过两位数,但是还是劝自己保持冷静。这很难,活下去很难,尤其是对于这种毁灭式教育,不努力就没出路的悲催言论,一定会感觉反正都这么累了,不如死了算了。虽然我也这么想,但是我想在死之前出一趟国,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是否真的如此悲催。保持理智,这是关键。其次,要给自己留下后路,按照最无情的方式来应对所有事,如果我真的被扫地出门,我可以干什么呢?这是一个值得思考,而且必须思考的问题。第三,要利用好所有可利用的资源,在高考前,毕竟讲养育,那就按养育来聊,讲雇佣就按雇佣来办。在学习上,要想在一个领域中有所建树,就必须做一个“直人”,看到分数背后的原理和能力。这需要靠自己且仅能靠自己完成。
 
最后我们来聊一聊认知和努力
认知低下不是我们的错,但又错在我们认知低下。前者是因为教育的缺席而导致的,后者是因为缺乏教育而不弥补导致的。一个合格的家长,不应该只去比较孩子,更应该从家长做起,做好带头和引导。毕竟高考不只是考孩子,更是考资源,考认知,考家长。而不是一副居高临下的表情,欠债十万的语气来对孩子说:”不念就滚,你还想让我们帮什么?“这不是帮不上的表现,而是不想帮的表现。是不负责的表现
至于努力,很多家长说没学历怎么怎么样,这是因为他们在工作中看到了自己和有学历的人的区别:一个靠贩卖体力,另一个光鲜亮丽的白领。在薪水上也是差异巨大。所以才会开始这苦难式教育。这就陷入了’眼见为实‘的认知陷阱中,邓小平主席说过:没有实践,就没有发言权。说的就是如何打破这个认知陷阱。但是,你的父母是主席吗?显然不是,他们不会去实践的。所以才有苦难的你。但如今看了,努力真的会带来财富吗?
中国人经常被告知,花时间学习和攻读学位将会获得经济上的成功。部分原因是,这种期望是由一段动荡的历史塑造而成,人们在战争和饥荒的痛苦中咬紧牙关,艰难前行。
中国也在宣扬这种职业道德。例如,“中国梦”与“美国梦”相呼应,即努力工作和聪明才智将会得到回报。他还鼓励年轻人要“吃苦”。
但到了2023年,该研究的大多数受访者认为,人们之所以富有是因为他们的家庭和关系所提供的特权。而在十年前,受访者将财富归因于能力、才华、良好的教育和努力工作。
尽管标志性的“共同繁荣”政策旨在缩小贫富差距,但批评者称这只会导致对企业的打压。
因此,我们可以看到的是’选择大于努力‘,但是该如何做选择呢?且听下回分解。

观点1

引用的话语

观点2

引用的话语

🤗 总结归纳

总结文章的内容

📎 参考文章

  • 一些引用
  • 引用文章
 
上一篇
代理配置文件讲解
下一篇
问题一:如何休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