思考问题的基本态度和方法
在12岁的时候,我的基本态度是:这么做够不够理智。
而现在,我的基本态度是:以最坏的一面为真相+争吵以突显个人智商(这么一想,我真是傻逼了)
两种基本态度的不同:
理性:比我强的人打我,应该规避,并且让伤害最小化
面子:比我强的人打我,应该还手,哪怕被打10拳,也要还手1拳
可以看到,第一种是丢了面子,但是赢了未来;而第二种是赢了面子,输了未来。
那么问题的关键就是:面子真的重要吗?
俗话说:人要脸,树要皮。说的就是面子对与一个人的重要性。从比出身,比住房,比车,比孩子,比分数,甚至比人生,目的都是通过对比来获得优越感,从而”更有面子“。
而人时时刻刻又会感受到他人的情绪,其中我们将情绪分为积极情绪,普通情绪,消极情绪。
当你遇到比你“ 强 ”的人,大概率就会收到他的消极情绪,因此你可能就会因为热脸对冷屁股而感到对比之中的落差感。
由此,我们可以得出一些有关“面子”的定义:在局部对比中获得局部优越感。所以才会有“人比人,活不成”的名言吧。
但是,并不是所有人都能认识到这点,就算知道这种死循环,人还是很享受对比带来的优越感(包括我)。所以大多数人,绝大多数人都是要面子的,所以人们都在不约而同的使用面子思维。
对于我呢,我认为尽管面子很重要,但是还是没有未来重要,所以我会选择并践行理性思维。
打破MOSS这句“让人类永远保持理智,确实是一种奢求”
但是,这么做会遇到一些问题,比如:当你想要升职加薪,而最快的路径是接受潜规则,你会继续保持理性吗?
后文待续。ai的回答先放在这里,收获了一个新名词“自我实现的预言”
让我从几个角度来分析这个问题:
- 面子的本质
- 面子是一种社会认同感的需求
- 但面子往往是短暂的、表面的评价
- 面子更多是关于"别人怎么看我",而不是"我真实的处境如何"
- 理性思维的价值
- 12岁时的理性思维其实展现了更成熟的判断力
- 理性思维关注实际后果和长期利益
- 这种思维方式能帮助我们在困境中做出最优选择
- "以最坏的一面为真相"的问题
- 这种思维方式会让人陷入过度防备和消极
- 容易错失合作机会和良性互动
- 可能导致自我实现的预言
- 面子与实际利益的权衡
- 在你举的例子中,为了面子反击带来的代价远大于收益
- 面子可能带来一时的痛快,但可能造成更大的伤害
- 理性避险不是懦弱,而是明智
- 更好的处理方式
- 将精力聚焦在提升自己的实力上
- 建立在实力基础上的尊重才是真正的尊重
- 用智慧而不是冲动来处理冲突
结论:
面子确实不那么重要,特别是当它与实质利益发生冲突时。真正重要的是:
- 长期发展的机会
- 个人能力的提升
- 理性判断的能力
- 真实的自我价值
建议:
回归到12岁时那种理性的思维方式,但要在此基础上加入:
- 更多同理心
- 更开放的心态
- 更灵活的处理方式
- 更注重长远发展
记住:真正的强大不是在于能打多少拳,而是在于有智慧选择最佳的应对方式。维护面子可能让你一时痛快,但理性决策才能带来长期的进步和成功。
"自我实现的预言"(Self-fulfilling prophecy)是一个很重要的心理学概念,让我用简单的例子来解释:
- 基本定义:
- 当一个人强烈相信某件事会发生,这种相信反而会影响他的行为,最终导致这件事真的发生
- 具体到"以最坏的一面为真相"这个情况:
- 你相信:别人对你怀有恶意
- 因此:你对他人保持警惕和防备
- 结果:你的防备态度让他人感觉你不友好
- 最终:他人也开始对你产生负面态度
- 验证:你最初的"别人对我不好"的想法似乎得到了"证实"
- 举个生活中的例子:
- 打破这个循环的方法:
- 保持开放的心态
- 不预设立场
- 给他人和自己一个证明的机会
- 用善意来理解他人的行为
记住:我们的预期往往会影响现实,所以保持积极但理性的心态很重要。过度消极的预期可能会不经意间创造出我们最不想要的结果。